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吴文化会议策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吴文化会议策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所谓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吴越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一部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包括沪,苏南,浙,皖南和赣东北地区,吴越文化是同宗同源的,是百越人创造的。
吴越文化历史优久,七千年前有河姆渡文化,六千年有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已进入古国时期,吴越文化是一脉相承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
吴越文化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住的是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出行以船为主"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春秋时期,百越地区出现吴,越两个国家。越国出现比较早,《史记-越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吴文化的起源中心在无锡,发扬光大的中心区一度在苏州,当然也包括上海、南京与杭州。其实,起源地与往后多少个辉煌地区应该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无锡与苏州以及周边吴文化的根本区别。
吴文化在无锡起源最主要的两个比较有力的证据是:
第一,司马迁的《史记》中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东汉恒帝敕令建墓立庙。如今无锡梅村的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而且每年正月初九,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纷纷都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加上国家级非遗“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每年开春的第一场庙会,也是江南地区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
第二,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阖闾城,也为无锡以及相连的常州部分提供吴国起源的有力证据。经考古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这个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从民间到专家、从考古到文史记载,一切事实都毋容置疑。
吴文化在苏州发扬光大也可用两个简单事实说明:
首先,在吴国的中心迁到苏州以后,吴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个最有力的事实是,吴文化的崛起是伴随着吴国在军事上的霸主地位而来的,这个南方小国,竟能以3万之师,打败20万之众的楚国,占领其郢都。后来吴又战败齐军,威震晋国,夺得天下之霸主地位。充分说明苏州这个中心都市的形成,在兵器、工艺及经济上的技术进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综合国力得到大大提高。
其次,从现代地域范围来看,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无论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纺织、冶金、航运等,还是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吴人都善于谋划谋进,大量吸收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先进文化。习惯上把苏州的历史文化称为吴文化的精华代表。比如苏州的农业、丝绸、饮食、刺绣、工艺美术、昆曲、评弹、书画、中医、商业等,都曾名扬海内,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发扬光大中,整个吴地文化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他们与苏州吴文化一起有异曲同工、各显神通之妙。这从宁、沪、杭太湖流域的文化变迁发展中就可以看出全部来……。
吴文化属于一个地域,也属于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为一二个城市所拥有。
问题是个选答题,我打酱油看热闹。但有人说镇江没资格说话,我就说说,问几个问题。
镇江在商周时就有长江“古渡口码头”,朱方要地之称,具有3500年以上历史,史称是吴文化发祥地。
问题一:吴国存在700年的后期才有些记载,国都在苏州是顶峰到灭亡较短的一段历史,汉司马迁《史记、世家》中说“泰伯、仲雍出奔、荆蛮”,荆蛮在什么地方,见解多样。
问题二:54年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国宝重器“宜侯簋”青铜器有铭文126字记载西周分封宜侯,据今三千多年历史,经郭沫若和唐兰两专家考证是周天子封吴侯周章的铭文,宜指朱方,是吴国第一铜器,沉睡三干年,一醒惊世人,从此勾吴己被西周王正式封为吴国,证明吴侯在镇江。
问题三:镇江有着丰富的吴文化遗存,镇江博物馆己收藏着全国吴文化青铜重器80%的遗存。镇江不是吴文化发祥地?
问题四:2007年镇江丹阳发现葛城遗址。经省文物专家和国家高层论证一致认为葛城遗址是吴国第一城,远大于常州淹城遗址。镇江境内还发现:吴家墩、乌龟山、断山墩,鹿鼋墩等勾吴人高台形聚居地。
问题五:镇江大港发现西周春秋时吴侯古墓群,有周章(泰伯四世)、熊遂王(泰伯五世)、吴王余昧墓,“青龙山”大墩墓可能是寿梦王之墓,还有丹阳“延陵”季子庙有孔子碑文的季札之墓。从以上吴王古墓不难看出、古城镇江在西周春秋时,有相当长的时间曾是吴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是无言的历史,是有力的证明。
现在已经发掘的阖闾城遗址(常州无锡交界处)是最早的吴国附属都城,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在无锡梅村古称梅里(靠近苏州不远),吴国在无锡定都近600年的时间,直到阖闾夫差时期才迁往苏州,但是吴文化真正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是在苏州,伍子胥在苏州城造了大的阖闾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城盘门 水陆城门等,可惜夫差迁都到苏州以后没有多长时间就被越国的勾践给灭了,阖闾死后葬在苏州城外的小山上,三日后有老虎盘踞在阖闾坟墓上,后人起了名字叫虎丘山,总结起来吴文化的发源地是无锡,发展是在苏州,但是好像无锡的风水好一点,吴国定都无锡的时间长一点,古书也记载过梅里是商末周初吴国之都。梅里所在地,《吴越春秋》、《越绝书》及《皇览》等先出的书;《括地志》及《吴地记》等后出的书则认为当在无锡县界梅里村,该地存在太伯冢等遗迹。约梁武帝天监中前后在世的无锡令刘昭,他在注《后汉书·郡国志》中首倡梅里在无锡说,现在无锡梅村附近的鸿山还有泰伯墓,还有横穿无锡城的伯渎河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吴文化”?其实,任何一种地域性文化,都在时间上是不断流变的,而且在空间上缺乏清晰的边界。吴文化也是一样,从泰伯奔吴的传说开始到春秋末期吴国灭亡,这一段应该是所谓的吴文化的核心时期。那在这700年左右的时间里,吴国前期中心在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无锡梅村,后期中心在吴,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其实春秋时期,吴国国都一直迁徙,木渎(在苏州)、阖闾城(在无锡)也曾经是国都,所以吴文化那个时期的中心也应该是一直在变动的。核心点不是在无锡就是在苏州。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吴国春秋末期就灭亡了,可是吴文化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大众概念里吴文化和学术概念上的吴文化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说的吴文化主要应该指明清时期的江南士子文化,这种文化在世俗上很有吸引力,涵盖富足优雅的生活、恬淡悠闲的追求、风花雪月的享受、以及墨香氤氲的氛围。
主要标签有江南才子、琴棋书画、奢美园林、精致家具、文人名作、经典戏文等。可以说,宋以后国人世俗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江南文化里都能找到具体镜像。这就为什么有那么句俗话“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一语道出人们对以苏南浙北为代表的富足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苏州长期以来带一个“吴”字,以前有吴县,现在有吴中区,天然的离人们心中的吴文化中心近一些。可是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而如今有后来居上之势,可以说是“两头翘”,不仅有吴文化公园、吴文化节,还有了新吴区,更发现了阖闾古城以及鸿山遗址。苏州无锡两地就像江南的双子星,从竞争来说又瑜亮情结,可实际上难分难舍。
那么到底谁是吴文化的中心呢?只能说他们是吴文化留下的孪生兄弟,非要分出个大小嫡庶来,似乎不必要。就让他们在竞争交流中,继续上演苏锡版“双城记”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吴文化会议策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文化会议策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dnw.com/post/46223.html